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在实际工作中常以16h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能听到声响的阈值提高,从而减轻噪声的伤害。
性听阈位移。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具有器质性的变化。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也越来越重视环保以及污染治理,目前噪声污染也已经成为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以水泥厂为首的建材类制造厂,已经给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也给员工的身心健康及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和困扰。据有关统计表明,由于长期生活在强烈的噪声中,建材类生产企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员工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比如、焦虑、、等。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厂的噪声进行治理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借鉴其他行业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结合水泥厂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水泥厂噪声污染的危害
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人长期在较强的噪声环境中工作,其身体健康将会极大的遭受来自噪声的伤害。噪声达到100-105dB时,症群的检出率就已经达到25%,职业性噪声聋的检出率更是高达52%以上,高频听力损伤的检出率接近60%。
工龄在20年以上者,症群检出率36.36%,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59.09%,高频听力损伤检出率68%。
资料还表明,长期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还易引发肠胃功能紊乱等疾病,比如食欲不振、恶心、等;除此之外还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据了解,此类人群的和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而且长期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下工作,还会导致人的视力减退、眼压高等症状。因此,有关企业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噪声污染。

您好,欢迎莅临欣飞同创,欢迎咨询...
![]() 触屏版二维码 |